來源:經濟學童
發佈時間:2016-06-10
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NjA5ODU2Ng==&mid=2652050745&idx=1&sn=ad8e1cf7ecd284e42d61ac67fc170139&scene=23&srcid=0610auDtXGtiSaDALye6UFje#rd
中國宏觀經濟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, 到底何謂供給側? 說了一年有多, 明白者有幾何?
以前中國經濟靠三頭馬車: 出口, 消費, 基建去支持經濟, 令社會總體需求提升。當需求出來了, 國內卻沒有優質產品去滿足需求。社會上更出現低效的過剩產能、企業營運成本高企、房地產泡沫、金融體系風險此等問題。極本尋源, 核心的問題在於社會生產的效率出現問題。
本地生產總值 (GDP)除了上述三頭馬車的支出法 (消費+投資+政府開支+淨出口)外, 還有一種方法叫收入法。經濟學的四類生意要素(勞動力、資本、土地、企業家), 有相對應的四種收入: 工資、利息、地租、盈利。當社會生產效益上升時, 此四個收入以致社會收入都會相對提升, 帶動對優質產品的需求, 令經濟重回增長。生產要素的收入由生產效率決定。提升效率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思想。
當效率提升以後, 收入上升, 國民消費增加, 到底也是回歸到消費。如上文述: 在很多消費領域,並不是消費者沒有錢,而是供給跟不上。中國不缺消費潛力, 其實只是供需不平衡的問題。近期由馬雲的螞蟻金服發佈《新供給-螞蟻網路消費指數》, 資料顯示從2011年到2016年, 網路消費規模指數穩步上升, 擴張了12.1倍。GDP三頭馬車中,消費取代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。即使在經濟增速放緩下,2015年消費對GDP的貢獻依然為66.7%,其中,全國網路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9.1%。
說到消費, 近日走訪國內的超市, 令筆者注意到一間小盤港股公司。超市食品角落, 大大的旗幟標榜外國進口食物, 吃得下的難道沒有國產嗎? 回想到之前造訪的一家國內餅乾生產商: 嘉士利 (1285.HK)。試吃過公司的果醬夾心餅及薄脆餅後, 認為其產品不比外國差。細看其資料, 發現公司已是國內第一大的國內品牌餅乾生產商。受惠了中國經濟發展, 公司過去五年營收複合增長率達到約15%, 純利同期複合增長率達39%。而公司於2014年上市後更積極加推新品, 朝向年青人及中產市場打開缺口。于管道上, 公司現時全國銷售點已達20萬個, 經銷商數目為720家。滲透不同省市的管道使公司新產品如果醬夾心餅及薄脆餅於2015年達到約20%營收增長。2016年下半年, 公司更打算推出高毛利的蛋糕類產品, 向其他版塊擴展。
投資上, 公司先後有益海嘉裡及複星等巨頭作為投資者。業務上, 益海嘉裡作為食用油的巨頭, 確保了公司的供應品質。而複星, 則提供了未來嘉士利擴展的要素, 如提供拼購資源及網路, 而及往海外發展的機會。當市民收入上升時, 對零食的需求是會增加, 但在這行業內, 現時港股可選的目標只有數家: 旺旺 (151.HK), 新上市不久的達利 (3799.HK)及嘉士利。嘉士利現時市值約15億港元, 對比旺旺及達利600-700億有明顯的差距, 主因是前者產品組合只有餅乾, 但後兩者的產品組合包括糖果、麵包、飲料等等。估值上, 現時嘉士利約10倍預測市盈率, 對比旺旺及達利的16-17倍有35%折讓。若其收購及產品升級能持續, 相能獲得更多市場目光注視, 長線是有機會出現倍數升幅, 值得各位看倌密切留意。公司將在香港大昌行及不同超市投放產品, 有興趣可以購買一試, 以證筆者口味優劣。
(轉載自經濟學童)